4月4日,《湖南日报》第4版(要闻版)报道米兰在线博士教授团十年来专注于野生动物卫星追踪技术研发。
本网讯 4月4日,《湖南日报》第4版(要闻版)报道米兰在线博士教授团十年来专注于野生动物卫星追踪技术研发,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野生动物追踪大数据中心。全文如下:
米兰在线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成全国最大的野生动物追踪大数据中心——
博士教授的那些“鸟事”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鸿涛 通讯员 李谌涵
每年4月的第一周为“爱鸟周”宣传日。对于米兰在线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博士教授团队成员周立波、黄田来说,“鸟事”是他们已经研究了10年的大事。
“每年的2月至5月,这些候鸟陆续从洞庭湖启程,一直向北,飞向它们的‘诗和远方’。”4月3日,在课堂上,周立波教授通过团队研发的卫星追踪设备,用大数据四维动态演示视频,精准描绘候鸟迁徙的详细路径及其生境状况,让学生跟候鸟去“打卡”。
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
“2014年,我在读博的时候,和导师做了一个科研项目,研究洞庭湖小天鹅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黄田博士回忆,当他们想追踪小天鹅白天、晚上都待在哪儿时,发现野生动物卫星追踪设备主要依赖进口,每套价格高达4万元。且设备存在数据维度单一、小型动物适应差、通信盲区多等问题。
“必须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周立波、黄田等人一拍即合,在湖南注册成立湖南环球信士科技有限公司,主攻野生动物追踪技术,探索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
如今,博士教授团队研制出来的野生动物卫星追踪设备,最轻的只有1克多,最重的70克,在业内“遥遥领先”。
“团队开发的产品具有北斗定位、生命体征监测、视频拍摄、图片拍摄、声音录制等功能。可通过北斗、VHF(甚高频通信系统)、5G物联网、小卫星等方式进行信息传输。”周立波介绍,这些设备可防水、抗强紫外线,适应零下40摄氏度至70摄氏度超宽温工作,适用于绝大部分鸟类,打破了野生动物追踪技术国外垄断。
野生动物卫星追踪设备工作年限一般为2年至3年,最长的已经工作7年。“产品的外壳、能源、通信等,相关技术都处于全球行业领先地位。”黄田说,以产品的能源为例,团队经过不断尝试,成功探索出“太阳能+蓄电池”能源供应方案,续航时间可达5年以上。
不仅是鸟类,团队也为海、陆、空野生动物卫星追踪提供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开发并定型50多款产品,占领国内80%的市场份额。
数据的价值越来越凸显
博士教授团队建成全国最大的野生动物追踪大数据中心,填补了我国在野生动物追踪技术领域的空白,保障野生动物追踪数据及相关敏感地理环境数据的信息安全。
野生动物追踪大数据中心,实现鸟类经度、纬度、高度、时间、气象五维迁徙通道的精准监测,已监测300多个野生动物物种、2万多个野生动物个体。
团队以公司为依托,已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全国鸟类环志中心、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等300多家科研机构、高校及自然保护区建立合作关系。团队的先进技术被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广泛应用。
目前,该公司拥有省级创新平台“湖南省动物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40多项野生动物卫星追踪核心技术知识产权、3项国际先进水平成果。
黄田告诉记者,根据监测平台的实时数据,目前连续飞行最长的物种是斑尾塍鹬,它们从北半球的美国阿拉斯加穿越太平洋直达南半球的新西兰,11天连续飞行距离达1.1万多公里,被称为“鸟中马拉松冠军”。迁徙路线最远的属大杜鹃,从非洲南部沿印度洋海岸线一直飞到我国东北繁殖后代,再回到非洲南部度冬,一年飞行超过3.36万公里。迁徙速度最快的是“短跑冠军”红嘴鸥,在南海,它借助气流飞行时速达230公里,与普通高铁时速差不多。
“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数据的价值越来越凸显。”黄田介绍,通过分析鸟类的各种数据,可以对动物疫情进行监测预警,如禽流感的传播趋势等。
“鸟撞飞机”事件时有发生。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知道候鸟在什么时间段、什么位置、以什么速度经过天空。航空公司可以据此避开迁徙的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