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学院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2006〕16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精神,针对“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以及米兰在线“1235”战略发展规划需求,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
二、现有基础
(一)产业背景分析
建设装备制造专业群和汽车技术专业群,培养机械制造、起重机械、工业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智能制造机器人列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家将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推动高精密减速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化,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商用。
(二)人才需求分析
智能制造专业群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通过对长沙市周边企业的调研发现:机械制造、电气工程方面均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三)专业建设基础
1.课程条件基础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目前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三个本科专业,拟于明年开始招收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生。目前已经形成了机械基础课程群、电气工程课程群、智能制造课程群,并建立了相应的教学团队,为拟新增设专业的课程教学奠定了基础。
2.师资队伍基础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31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占约2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90%,外聘专家学者多人。能基本满足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的需要。
3.实训基地基础
学院设有工程训练中心、机械类实验中心、电气类实验中心,并与企业合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已建立学生见习、实习基地8个。学院教学场地、设施完善,专业图书资料基本齐全。
三、建设目标
1.建设思路:完善“深度合作、对接岗位;提高质量、培养精英”为目的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成立学院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校企合作企业骨干代表组成的学科专业理事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构课程体系、共建教学团队、合建实训基地、共同教育管理学生、共同开展就业服务指导等合作内容,完善“深度合作、对接岗位;提高质量、培养精英”为目的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2.建设方法:与行业、企业标准对接,完善“岗位引导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继续与河南恒升起重股份有限公司、天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河南蓝海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进一步完善“岗位引导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着校企双赢的原则,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各种管理运行制度,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3.课程建设: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机械工程技术课程体系。通过对多家机械类企业走访与调研,根据企业对各岗位需求确定与就业方向相一致的技术员、工程师等企业岗位。通过对这些岗位工作的分析整合确定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分析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再将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并进行通用素养课程、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的体系构建。通过课程的构建与考核,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开发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与此同时,相应的配套教材需跟进,编写校企合作应用型教材5-6本。
4.队伍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开放式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环境,打造适应产业、行业发展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通过培养、引进、外聘等方式,建立一支具有教育理念新、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出在国内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带头人。
5.环境建设:进行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需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以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主线,以行业工程师等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按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建设高质量的校内专业实习实训场所2个;建立反映真实工序过程的虚拟实训项目2个;扩大校外实训基地到8个,把实训基地真正变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基地和社会服务平台。
6.社会服务:加强社会培训和科技服务,大力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依托校内外合作企业,把握益阳市“智能装备制造”发展的契机,把握企业发展迫切需要提高员工素质的需求,努力提高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筹建智能制造培训和鉴定中心,广泛开展社会技术服务,扩大产教结合范围,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做好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实现专业的良性发展。
7.资源利用:整合设备资源,打造功能多元、效益综合的机械类专业群。依托现有的机械设计制造实验室、电气工程实验室、车辆工程实验室、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充分发挥与中联重科、中国中车等单位合作的优势,积极寻求与中航飞机起落架、三一重工等企业的合作,打造特色装备制造协同创新平台,最终形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功能多元化的专业群。
四、校级、市级重点专业建设规划
经过5年的建设,争取成功申报一个到两个省级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五、保障措施
1.组织制度保障
学院为每个专业配备专业带头人和若干教学骨干,在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相关专业的专业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专业建设考核奖励制度,激励教师积极投入专业建设工作。
2.人才保障
积极引进学院发展急需的教授(教授级高工)、高级工程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制定计划,鼓励教师外出进修、挂职、双师型培训、考取博(硕)士,提高现有师资队伍水平。
3.资金保障
按照学校转型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积极争取资金,购置急需设备,提升学院教学、科研、实习、实验水平;认真谋划,科学决策,合法合规使用学院经费,保障学院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4.管理保障
以“定位准确、职责清晰、管控有力、营运高效”为目标,深化学院管理改革,精兵简政,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关口前移;发挥教研室、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部门的主观能动性。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管理机制,明确权利和责任,充分优化和利用教育资源,激发院系办学活力;坚持依法治校,提高学校民主管理水平。
第二部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规划
一、专业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14年招生以来,根据市场需求及地方产业优势,现开设有机械制造、起重机械两个专业方向。目前已培养毕业生56人,现在校本科生487人。现有专任教学科研人员13人,其中正高职称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副高职称2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16人,兼职教学人员6人,在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知识层次等方面科学合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下设有工程训练中心实习实训基地,机械原理实验室、机械零件实验室、公差与测量实验室、液压传动、数控实验室、CAD/CAM实验室等10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800m2,仪器设备值合计900余万元。主要研究方向:竹产品制备关键技术、建筑机械优化设计与健康管理。截止目前已完成省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教改项目4项,在研科研项目5项、教改3项。
2018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列为米兰在线双一流建设点。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
专业建设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全面的质量观、厚重的文化观,坚持“以人为本,厚德强能,开放创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秉持“开放、包容、求实、创新”的校训,始终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增强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专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全面加强专业建设。以培养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系统加强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对经济市场的适应能力。
三、专业建设目标
1.具体目标
立足我国工业的发展背景,依托“一带一路”、湖南省智能制造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及长沙市创新示范区,依据益阳市特色装备、智能制造的发展背景,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整体水平较高的学科体系。适应我校“1235”战略发展规划的需要,为相关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力争三到五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以此为基础,力争实现硕士点的申报通过专家的验收,使我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上升一个档次。
2.近期规划
(1)专业建设
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为基础,以三个特色方向为导向,在现有已获得米兰在线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省级双一流学科,并积极申报本专业的硕士点培育规划,为将来申报学校首批硕士点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真正成为我校的名牌专业,为我院学科体系的建设及学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研究方向的凝练
本专业主要服务于湖南省及长沙周边地区的机械行业,目前益阳已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三一重工等工程机械集聚区、桃江县的竹产业集聚区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行业地位,今后将重点发展机械制造产业。本专业研究方向密切和以上产业结合,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为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研发创新、技术升级改造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会借助以上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达到共同发展、相互依托的效果。
四、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 在正确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 根据培养目标, 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本次新修订的2017人才培养方案(3+1)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及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得到的客观社会需求制定的,充分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并结合企业需求加大了实践比例,缩短了学生毕业的过渡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五、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目标
①根据学科发展规模需求,在三年内,引进和培养博士6-10人,逐步使专业队伍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0%以上。
②引进和培养(含教授级高工转评)教授2-5人。积极开展中外学术交流和联合培养研究生,兼职硕士导达到2-4人。
③每年邀请5-8名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学,选派4-6名教师赴国内知名合作院校访问交流和合作科研,暑期选派不少于20名教师深入企业加大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2.建设措施
①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优秀人才,完善制度以吸引优秀人才前来工作。
②进一步完善科研环境,提供一流的学术和实验研究条件,力争培养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高水平和重大影响的年轻学术带头人及骨干。鼓励青年科技人员独立承担科研任务,加强与国内国外的学术交流及合作。
③采取各种手段并创造条件,使学术骨干能承担省、国家级的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建立与我院合作的国内等高校的正常联系机制与合作方式,促进并提升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形成高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力争建立一支卓有成效的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六、课程与教材建设
1.2018~2020年期间计划编写正式出版教材5部以上,自编教材讲义2部以上,校企合作教材3本,争取3部教材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
2.提高教材质量,重点抓好主干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集中力量抓好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和讲义的编写工作,编写重点放在师资力量较强、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课程上。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做到与理论教学相配合、与新的教学实训设备相适应、符合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要体现规范化,具有创新性与综合性,同时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4.加强教材选用管理工作,规范选用程序,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部省级优秀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等应用型本科教材;根据行业的新发展、专业特点尽量选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
七、实践性教学环节
根据国家教育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水平评估》要求和我院的发展规划,未来三年,我院将进一步调整实验室结构和布局,搞好实验室队伍建设,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投资力度,更新和补充教学仪器设备,建成一个适应现代化办学要求的规范化、现代化实验室,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强化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使实验室建设成为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配套的支撑体系。具体的实验室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目标为:
1.按统一规划逐年建设的原则,对原有的实验室进行改造、充实,改善实验条件和环境,新建数控加工实验室、特种加工实验室、先进制造仿真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确保各课程都有必需的实验、实训条件,使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2.组建院级工程训练和实验中心,逐步充实、配备专职负责人,实验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稳定又壮大,人员的数量和素质能满足实验室管理工作和的需要。
3.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教学实习要求的各类单位,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其目标是在原有的中国第一拖拉机集团、洛阳轴承厂、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公司等6家实习基地基础上,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校外实习基地再增加3家。
八、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通过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引导我院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结合我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学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实际,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为重点,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新课题、新情况、新要求,以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创新,形成一批有一定深度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为提高我院高等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争取完成省厅以上立项5项,完成成果规划3项。其建设措施是①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②修订完善教学大纲,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方法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③加强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
第三部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规划
一、专业现状分析
根据市场需求及地方产业优势,依托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相关专业,于2016年开始设立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专业研究方向主要为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现有专任教学科研人员7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15人,兼在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知识层次等方面科学合理。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条件有机械原理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机电传动与控制实验室、柔性制造综合实验系统、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等;同时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6家。我院对实验室及设施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各类设施齐全,能满足“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础课的实践教学需要。
经过三年努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经验不足,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高水平、现代化的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与高质量实训项目有待加强。经过多年的建设,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已形成一定的实践教学环境,但缺乏高水平、现代化、综合性的实训教学基地,教学设施和设备比较陈旧,严重滞后于新技术的发展,有待更新。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须注重从实用出发,不断挖掘出特色明显的实验、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与动手能力,提高设计、研发技术水平。这种能力是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所能达到的,也是用人单位急需的。
2.专业师资队伍水平尚有待提高。目前,我们已拥有一支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学团队,但仍缺乏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教师教学任务较重,没有时间进行“充电”,制约了教师水平的提高。此外,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有待深化。按照现代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课程观念的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有待深化,配套的专业教材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4.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待加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探索,从深度和广度上完善校企合作和定向培养,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湖南省靠科技创新替代传统生产要素组织,实现经济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着力壮大主导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为此,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适应新形势,必须紧紧围绕湖南省企业行业人才培养与科技需求,依据本院系发展现状和特色,准确客观地把握本专业“十三五”发展的优势与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挑战:随着我省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对本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目前专业发展形势良好,但由于专业方向和实验条件的限制,给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利的一面,反映在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专业方向单一,满足不了目前的市场需求,同时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以下问题:1)课程内实验设置不合理,有些实验项目在不同课程中反复做;2)现有实验项目过少,达不到专业培养要求;3)现有的教学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实验需要。为此,本专业在2017版培养方案上做了大的修改,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实验、实训环节比例,增设了专业综合实验,提高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二是调整了专业课程的设置,扩大了材控专业的知识结构。为满足每年100名左右机械电子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要求,希望在未来5年内逐步完善实验平台条件。
三、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
专业建设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全面的质量观、厚重的文化观,坚持“以人为本,厚德强能,开放创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秉持“开放、包容、求实、创新”的校训,始终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增强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专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全面加强专业建设。以培养能从事机械电子工程领域尤其是机器人领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系统加强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对经济市场的适应能力。
四、专业建设目标
1.具体目标
立足我国工业的发展背景,依托“一带一路”、长沙城市群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及智能制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依据益阳市特色装备、食品加工、船舶工业、电子器件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背景,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整体水平较高的学科体系。适应我校“1235”战略发展规划的需要,为相关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力争三到五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
2.近期规划
(1)专业建设
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建设为基础,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成为米兰在线特色专业及重点学科,使之成为我校的名牌专业,为我院学科体系的建设及学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研究方向的凝练
本专业主要服务于湖南省的机械电子行业,2015年,全省机器人及关键部件生产企业达30余家,2016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从无到有生产190套,全省已经有近100家公司开展了机器人的示范应用。目前在长沙、湘潭、株洲等地,一场新进、多元化发展方式投资机器人产业的热潮已经形成。2016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五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的产业发展总体目标。前不久,我省发布了《高端装备制造业2016年度行动计划》及《湖南省省机器人产业“十百千”示范应用工程2016年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快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产业化进程。本专业以机器人技术及应用为研究方向,将在今后为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研发创新、技术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率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会借助以上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达到共同发展、相互依托的效果。
五、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包括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本专业制定的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及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得到的客观社会需求制定的,充分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并结合企业需求加大了实践比例,缩短了学生毕业的过渡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六、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目标
①根据学科发展规模需求,在三年内,引进和培养博士4-6人,逐步使专业队伍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0%以上。
②引进和培养(含教授级高工转评)教授2-5人。
③每年邀请5-8名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学,选派4-6名教师赴国内知名合作院校访问交流和合作科研,暑期选派不少于20名教师深入企业加大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2、建设措施
①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优秀人才,完善制度以吸引优秀人才前来工作。
②进一步完善科研环境,提供一流的学术和实验研究条件,力争培养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高水平和重大影响的年轻学术带头人及骨干。鼓励青年科技人员独立承担科研任务,加强与国内国外的学术交流及合作。
③采取各种手段并创造条件,使学术骨干能承担省、国家级的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完善与国内其它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合作及联系机制,促进并提升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形成高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力争建立一支卓有成效的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七、课程与教材建设
1.2016~2020年期间计划编写正式出版教材5部以上,自编教材讲义2部以上,争取3部教材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
2.提高教材质量,重点抓好主干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集中力量抓好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和讲义的编写工作,编写重点放在师资力量较强、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课程上。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做到与理论教学相配合、与新的教学实训设备相适应、符合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要体现规范化,具有创新性与综合性,同时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4.加强教材选用管理工作,规范选用程序,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部省级优秀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等应用型本科教材;根据行业的新发展、专业特点尽量选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
八、实践性教学环节
根据国家教育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水平评估》要求和我院的发展规划,未来三年,我院将进一步调整实验室结构和布局,搞好实验室队伍建设,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投资力度,更新和补充教学仪器设备,建成一个适应现代化办学要求的规范化、现代化实验室,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强化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使实验室建设成为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配套的支撑体系。具体的实验室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目标为:
1.按统一规划逐年建设的原则,对原有的实验室进行改造、充实,改善实验条件和环境,确保各课程都有必需的实验、实训条件,使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2.组建院级工程训练和实验中心,逐步充实、配备专职负责人,实验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稳定又壮大,人员的数量和素质能满足实验室管理工作和的需要。
3.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教学实习要求的各类单位,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九、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通过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引导我院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结合我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学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实际,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为重点,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新课题、新情况、新要求,以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创新,形成一批有一定深度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其建设措施是①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②修订完善教学大纲,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方法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③加强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
第四部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规划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8年开始招生,现招生99人。为了更加服务好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培养,特别制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五年规划,从而使教学的发展更具科学性、计划性和连续性。
一、现状分析
湖南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根据《湖南省装备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在高端电力装备领域,瞄准“特高压坚强智能电网”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大容量、特高压、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输变电设备,以“大容量、高效率、高可靠性”技术提升新能源发电设备,重点发展1000KV交流输变电成套技术装备;2MW以上智能型风力发电成套系统,重点发展核电技术装备,建成南方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湖南这些产业集群均离不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门人才。
城市学院开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将有助于益阳经济的发展。我校地处南洞庭湖腹地的湖南省益阳市,本地有一大批大中型电气工程类企业,如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益阳供电公司、益阳火力发电公司、柘溪水力发电厂、桃花江核电站、五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华翔翔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及一些中小型电气产品类工厂等,同时益阳毗邻长株潭城市群,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华锐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中车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等电气产业相继在我市投资建厂。《益阳市“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指出“壮大发展精密机械制造产业和鼓励发展新兴装备制造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随着益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目标定位和基本思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总目标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具备学习、创新、实践和就业能力的优秀应用电力系统、电气装备、新能源汽车人才为出发点,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推动特色专业建设加快发展,在整体上达到省内同类院校的领先水平。
紧紧围绕益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积极应对电力行业、电气装备产业的发展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力争形成以新能源技术为专业特色,在新能源汽车、电力行业、电力系统自动化装备等行业有影响、技术有特色的专业。
三、具体目标及主要内容
1.建设目标
总目标是在整体上达到省内同类院校的领先水平,紧紧围绕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形成以电力系统装备、电力系统自动化研发、制造、检测、维修技术等就业方向协调发展、结构合理、服务面广、适应性强的专业群体。努力打造体系结构合理,培养目标多元的电力系统自动化人才培养基地。
2.主要内容
①专业建设规划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技术与管理相结合、能力与素质相结合的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多层次复合型高级电气类应用人才和管理人才,促使毕业生具有坚实的电气基础知识、扎实的操作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项目管理技巧。
②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人事制度创新改革为动力,紧紧抓住师资队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不断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师资整体队伍建设,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适当引进有企业管理实际经验的教师,增加“双师”教师比例。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专业性强、业务素质高的团队。
在引进和招聘高质量教师的前提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合理提高或调整教师学历、知识和能力结构。大力提高教师项目能力,培养开放性和辐射性的教学梯队,通过计划和目标来加强个人的成才过程管理。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做好校内拔尖人才的选拔培养、考核管理工作。继续选拔校内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做好校内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培养能在省内争优的人才。
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兼职队伍。可从企业有目的的选拔符合教师资格的在职人员为兼职教师,也可聘请退休资深教师和企业优秀科技人员作为客座教授对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等进行指导,改善专业教师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③课程体系建设
邀请电力行业专家共同进行行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按照“工学交替”的思路,依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核心能力要求,确定学习领域,构建课程体系,设计学习情境,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开发专业特色教材,制定评价体系。
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课程教学中,以电力行业(电力装备、供配电、电力输送等)进行模块划分,将相关知识点分解到实际项目中,通过对项目的分析和实现,体现基于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践。根据电力行业技术的特点,把实践教学分成基本技能训练、项目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等大类,循序渐进,使学生基础牢固,各有特长。
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充分利用现有的实习、实验条件进行动手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规范化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以教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如采取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突破课堂本位的教学模式,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实训室或生产现场授课,教师边讲边操作演示、学生边学边练;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仿真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
评价体制的改革:在学生能力评价中,引入过程评价机制、企业参与评价机制、职业技能鉴定机制。注重对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考核,不仅考察学生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提高学生的表达与展示能力,而且使学生体验情感、体验价值、体验成就,并以考核评价与能力展示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增强竞争意识。
④课程资源建设
按照就业岗位(群),围绕职业活动的工作任务,与汽车生产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开发项目课程,开展教学资源建设,为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做好资源准备。
核心课程建设:按照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建设重点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核心课程的建设,带动本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特色教材建设:为了更好地配合核心课程教学、便于学生实习、实训,拓展知识和能力,建设核心课程特色教材
⑤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及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规划
实训基地建设分四大模块即:供配电实训模块、电力系统分析实训模块、新能源技术实训模块、电机实训模块,建设十个实训室或实训车间。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课程教学和培训考工同步进行。
实训室实行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建立实训条件现代化、实训教学职业化、实训技能模块化、实训管理企业化、实训服务社会化等为主要特征的产学结合的开放式实训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以班级为基础的实训教学组织模式转变为以技能实训模块为基础的开放式的实训教学组织模式。实行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的实践技能培养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四、五年规划建设简表
表1教学项目目标建设
年 份 |
教学改革 |
课程建设 |
网络课程 |
教 师 引 进 |
高端人才 |
特 色 教 材 |
湖 南 双 一 流 |
校外实训中心 |
校 外 实 训 中 心 |
实习基地 |
2018 |
1 |
|
1 |
1实验员(硕士) |
1 |
1 |
|
|
1 |
2 |
2019 |
1 |
|
|
1实验员(硕士) |
|
|
|
|
|
|
2020 |
1 |
1 |
|
1实验员(硕士) |
1 |
|
1项 |
|
|
2 |
备注:项目表数目是向学校申请。
图1 实验室建设
表2 实验室目标建设
|
建设项目 |
建设金额 |
建设用途 |
2018年 |
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 |
100万元 |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 |
2019年 |
供配电实验室 |
100万元 |
电力输送课程 |
2020年 |
新能源技术实验室 |
100万元 |
新能源技术课程 |
表3 科研目标建设
|
省级横向、纵向科研项目 |
科研合作 |
论文 |
专利 |
2018年 |
1 |
1 |
5 |
1 |
2019年 |
|
1 |
5 |
1 |
2020年 |
1 |
1 |
5 |
1 |
第五部分:智能制造工程(拟建)专业规划
一、专业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2025”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国民经济中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必须依靠机械制造业的支持并提供装备。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必须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工程机械、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智能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装备制造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的转变,企业对智能制造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满足智能制造需要的人才,必然是具备多种能力的跨学科、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因此,原有制造类专业的培养模式,将不再适应智能化人才的培养要求。这就要求传统工科专业必须调整培养方向,依托并拓展专业群,推动人才培养由专门化向复合型转变。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正是适应“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发展战略对智能制造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立的专业。智能制造工程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发展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与必经历程,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所以,在“中国制造2025”、“工业4.0”、“工业物联网”以及美国高调提出“制造业回归”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高等院校顺势而为,开展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为我国智能制造业的快速、绿色、健康发展提供大量的智能制造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最新技术支持。
截止到2018年6月,全国4所高校获批建设该专业,包括同济大学、上海大学、汕头大学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湖南省目前没有高校具有该专业。目前我国的制造业纷纷从沿海向内地转移,而湖南地处中部,正是沿海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基地。近年来,湖南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强省建设的主攻方向,成立了由省长担任组长的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以院士为主体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专项行动。湖南智能制造强省的建设需要大量智能制造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湖南省“十二五”期间着力培育壮大十大“千亿”产业集群,其中的长沙工程机械、长沙电子信息及新材料、长沙汽车及零部件、株洲(湘潭)轨道交通装备等千亿产业集群均离不开智能制造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湖南省省已认定博世汽车(长沙)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等25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示范车间20个,市级示范企业上百家。其中,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三一集团、红太阳光电、威胜集团、湖南梦洁家纺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湘企,已成为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并且包括中车株机转向架智能制造项目、红太阳光电太阳能电池智能制造项目、梦洁家纺智能工厂项目在内,湖南省已有21个列入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的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总投资48.8亿元,获国补资金支持2.58亿元,正引领湖南省制造业加快智能转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在湖南省内特别是长株潭地区具有广阔的就业市场。
米兰在线开办智能制造专业将有助于益阳经济的发展。我校地处南洞庭湖腹地的湖南省益阳市,而益阳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已引进中国化工装备有限公司智能橡塑机械项目、东莞市三润田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机械臂与自动化设备研发生产项目、湖南竞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竹木机器人及智能化工厂研发生产项目、湖南智博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智能家居生产项目等智能机器人产业项目10余个,初步形成了以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工厂建设等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智能机器人产业体系。同时本地还有一大批大中型机械制造类企业,如国内最大的橡胶机械制造企业益阳橡胶塑料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益阳滨湖柴油机、湖南省资江机器有限责任公司等,又因益阳毗邻长株潭城市群,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相继在我市投资建厂。随着益阳智能制造业的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对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
专业建设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全面的质量观、厚重的文化观,坚持“以人为本,厚德强能,开放创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秉持“开放、包容、求实、创新”的校训,始终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增强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专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全面加强专业建设。以培养能从事智能制造领域尤其是工业机器人领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系统加强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对经济市场的适应能力。
三、专业建设目标
1.具体目标
立足我国工业的发展背景,依托“一带一路”、湖南省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及长沙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发展背景,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整体水平较高的学科体系。适应我校“1235”战略发展规划的需要,为相关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力争三到五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
2.近期规划
(1)专业建设
以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建设为基础,争取智能制造工程本科专业申报成功,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成为学校特色专业及重点学科,乃至实现变轨超车,为我校在湖南省新工科建设及学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包括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本专业制定的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及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得到的客观社会需求制定的,充分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并结合企业需求加大了实践比例,缩短了学生毕业的过渡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五、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目标
①根据学科发展规模需求,在三年内,引进和培养博士4-6人,逐步使专业队伍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0%以上。
②引进和培养(含教授级高工转评)教授2-5人。
③每年邀请5-8名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学,选派4-6名教师赴国内知名合作院校访问交流和合作科研,暑期选派不少于20名教师深入企业加大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2.建设措施
①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优秀人才,完善制度以吸引优秀人才前来工作。
②进一步完善科研环境,提供一流的学术和实验研究条件,力争培养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高水平和重大影响的年轻学术带头人及骨干。鼓励青年科技人员独立承担科研任务,加强与国内国外的学术交流及合作。
③采取各种手段并创造条件,使学术骨干能承担省、国家级的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促进并提升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形成高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力争建立一支卓有成效的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六、课程与教材建设
1.2018~2020年期间计划编写正式出版教材3部以上,自编教材讲义2部以上。
2.提高教材质量,重点抓好主干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集中力量抓好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和讲义的编写工作,编写重点放在师资力量较强、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课程上。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做到与理论教学相配合、与新的教学实训设备相适应、符合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要体现规范化,具有创新性与综合性,同时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4.加强教材选用管理工作,规范选用程序,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部省级优秀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等应用型本科教材;根据行业的新发展、专业特点尽量选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
七、实践性教学环节
根据国家教育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水平评估》要求和我院的发展规划,未来三年,我院将进一步调整实验室结构和布局,搞好实验室队伍建设,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投资力度,更新和补充教学仪器设备,建成一个适应现代化办学要求的规范化、现代化实验室,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强化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使实验室建设成为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配套的支撑体系。具体的实验室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目标为:
1.按统一规划逐年建设的原则,对原有的实验室进行改造、充实,改善实验条件和环境,确保各课程都有必需的实验、实训条件,使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2.组建院级工程训练和实验中心,逐步充实、配备专职负责人,实验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稳定又壮大,人员的数量和素质能满足实验室管理工作和的需要。
3.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教学实习要求的各类单位,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八、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通过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引导我院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结合我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学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实际,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为重点,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新课题、新情况、新要求,以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创新,形成一批有一定深度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2018年6月20日